“亡秦未必非胡亥,灭赵终然是郭开。”这句话揭示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尽管胡亥是秦二世,但历史上他一直被视为懦弱无能的代表,且深信赵高这一权臣。在许多史学者眼中,赵高的存在对于秦朝的倒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赵高不仅操控了朝政,还大肆迫害忠良,将百姓推向了绝望的深渊。种种原因导致了民众的愤怒爆发,最终掀起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甚至,历史上胡亥的死亡也与赵高息息相关,可见赵高在秦朝的权力有多么膨胀。
至于胡亥是如何登上帝位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历史学者。大约两千年来,关于胡亥继位的普遍认知是:他是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登上王位的。所谓的“扶持”实际上是赵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将原本应该由扶苏继承的皇位,转移给了胡亥。继位之后,赵高更加不遗余力地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以胡亥继位不正为由,煽动胡亥屠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姐妹,留下一个空前的血腥政治局面。
展开剩余79%然而,2009年,北京大学收到了一批来自海外的竹简,这批竹简被称为《赵正书》。它所记载的秦朝历史与流传下来的版本完全不同。根据《赵正书》的记载,赵高和胡亥的关系以及胡亥登基的过程大大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认知。原来,赵高并不是背后黑手,反而是替胡亥背负了两千多年的冤屈。这本书的内容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制定了法制,规定了车同轨、书同文等重要制度,但他的统治也伴随着暴政。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残害百姓,修筑长城,这让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综合来看,秦始皇的历史评价颇为复杂,可以说是“功过参半”。秦始皇一生有二十三个儿子和十个女儿,其中大部分人都不为后世所熟知,唯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长子扶苏和次子胡亥。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嫡长子,广受民众喜爱。他不仅为人仁爱宽厚,还结交了许多豪杰和能士。扶苏关心百姓疾苦,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政策,曾因触怒父皇而被派往边疆监督修筑长城。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扶苏看到无数百姓为修筑长城而死,心中充满悲痛。最终,当秦始皇去世时,按照原本的遗诏,扶苏本应继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了遗诏,将皇位交给了胡亥,而扶苏最终也惨遭杀害。
说到胡亥,虽然他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秦始皇对他一直宠爱有加,但秦始皇也深知胡亥并非帝王之才。胡亥一直在父亲身边,学习如何辅助兄长扶苏治理国家。然而,胡亥竟然心生称帝之意,暗中与赵高和李斯勾结,在秦始皇东巡途中,趁机篡改了遗诏,成功登上了皇位。
然而,胡亥并没有想象中的自由。虽然他成为了皇帝,却一直受赵高和李斯的控制。赵高和李斯本是合作关系,但随着权力斗争的加剧,两人逐渐变得敌对。最终,赵高在这场权力博弈中胜出,胡亥也被赵高所杀。两千年来,历史一直如此流传,可在2009年北大收到的竹简中,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批竹简即《赵正书》,其中对秦朝的历史有着全新的描述。书中称,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巡游是在沙丘,而陪伴在他身边的皇子确实是胡亥,这是历史上真实的记载。不同之处在于,《赵正书》明确指出,胡亥登基是秦始皇和李斯共同商议的结果。秦始皇在临终时深知自己命悬一线,扶苏远在北疆,而胡亥则在身边,成为最合适的继任者。秦始皇对胡亥的宠爱深厚,这也是《赵正书》所记载的关键细节。
在这段历史中,秦始皇并未考虑远在边疆的扶苏,而是决定让身边的胡亥继位,这样才能避免混乱。李斯作为秦始皇的重要辅臣,深知秦始皇的担忧,于是在秦始皇病重时表达了忠心,表示自己视秦始皇为亲人,愿意帮助其实现遗愿。然而,李斯的忠诚未能持续,秦始皇去世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权力游戏。
至于赵高,《赵正书》中并未提到他在秦始皇立储时的作用。而在胡亥登基后,赵高的影响力才逐渐显现。根据《赵正书》的说法,胡亥在继位后,确实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了兄弟姐妹的事务,进行清洗,而这一切并非赵高的挑唆。这样看来,赵高背负了两千多年的恶名,成了胡亥登基后诸多历史事件的替罪羊。
《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赵高与胡亥的故事,包括成语“指鹿为马”便出自其中。这些记载历经千年,成为了历史的经典,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颂。如果将《史记》与《赵正书》所记载的内容进行对比,究竟哪个更接近事实,历史已经无法给予明确答案。我们只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些故事,无论真假,历史的结局已然定型。
而对于那些喜爱历史的网友们,更感兴趣的并非这些历史是否真实,而是如果当年继位的是扶苏,秦朝的历史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
发布于:天津市海证金融配资,信钰证券,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