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以古为师,悉心交流!敬请关注收藏“大成国学堂”!(续上)
翁潭溪与陈伯恭交情深厚,但他一生中却未曾见过潘本,这实在令人称奇。顾从义和潘九亮的版本都源自此本。他还见过王著的淳化残本,其中第三卷有汪俊刻的小字,第八卷有莆田知陈占、汪俊刻等小字。阁帖刻成后,拓本被分赐给王公大臣,当时就有很多人模刻,导致版本分散各地,内容略有增减。
图片
在清代雍正年间,王澍著有《阁帖谱系》一书,对阁帖的版本进行了详细分析。现存较为可信的宋刻拓本包括长沙本、清江本、绛州本、泉州淳化本和汝州本等。汝州本的内容增减较多,虽然有很多帖名流传,但可信的拓本却很少。赵孟頫在《松雪斋文集·阁帖跋》中提到,宋太宗重视文化治理,曾购买法书聚集于御府,甚至以官职作为奖赏。当时正值五代十国混乱之后,存世的古迹百不存一。在淳化年间,宋太宗命令翰林侍书王著,将所购法书从三代至唐代,整理成十卷,并在秘阁摹刻“上石”,其实是以木板雕刻,赐给宗室和大臣。后来这种赐予停止了,因此这些法书变得更加珍贵。自从宋太宗刻了这个帖子以来,它被不断地传刻,遍布天下。除了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史帖,阁帖化身千万,良莠不齐。
宋刻本,即宋代重仿刻者,传世全帖稀少,零残本亦不多见。关于宋刻马槽淳化明翻刻本,名为泉州淳化,存在两种版本:一种是木刻,刻工较为拙劣;另一种石刻较为精良,但不幸石面断裂。现存世的淳化秘阁帖,主要是明代的翻刻本,一是根据贾似道旧藏本翻刻,二是明内府的藏本。清代有翻刻毕士安本。目前仅存的宋原刻本,只有贾似道旧藏的第九卷,其余均已失传。
相传贾似道命门客寥容中重刻淳化帖,世称世采堂本。此本传世无完整拓本。明代潘九亮(字寅叔)收藏了贾似道的旧藏本。嘉靖年间,顾从义借潘氏所藏的贾本,重摹上石成十卷,当时备受珍视。初拓本极为罕见。后来,宋末周密、明代的顾自严、文嘉等人跋文被刻于石上,但石面后来受损。
图片
明代时期,有翻刻顾本的情况,为了防止伪造,顾从义在首页刻上受损目录,并在末尾刻上五分五色的印记作为真品凭证。潘氏自刻石认为顾刻失真,潘刻本当时也极受重视。顾刻本较贾氏原装裱宽,放大了一、二、三行,名为大银锭淳化;潘氏刻本则照原装,较顾刻少二行,名为小银锭,当时也有翻刻。此外,明代黄姬水钩模潘藏贾本,褚尔昌刻本自评“顾刻失肥,潘刻瘦,褚刻适中”。后刻陈继儒等跋文;拓本罕见。
明末清初,拓本漫漶损泐断裂严重,原石刻曾位于上海,后不知所踪。翻刻多在江浙一带,清拓本罕见。潘氏刻石今在上海有残石存留。明代内府藏本,明初赐予庄王,位于甘肃兰州的肃王府。肃世子识宏跋文提到:“太祖分封我庄祖于甘兰,赐以宋人淳化法帖,珍藏内库。至宪王,恐我子孙各王府不遍及,且无以公诸海内;乃延温、张二士摹勒上石,未竟而王薨。至于辛酉六月始竣工。摹勒之工,先后七年新旧二本,不爽毫发”。跋文说明了原拓本的来源与刻帖过程。拓本名为肃府本。初拓石完好,拓本较多。初拓本第七卷首标题上石角完好不裂,其次逐渐裂断,其后“法帖”等字全失去,后全部断裂很多。石刻于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岁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令旨重摹上石”。见十卷末刻有“顺治甲午张正言、正心,承广陵陈曼仙(获泽)、毛香林二师教补摹上石”等字。石清初补过。
各出版社所出版《淳化阁帖》基本上是肃府重刻本甚至是其再次翻刻本,点画僵硬、笔法全无、粗细失当,已经基本失去作为临池字帖和古代书法研究的价值。
图片
拓本有全跋者较少,跋文用途不大。石现仍在兰州,又名兰州淳化帖。此原底本无银锭,当是初刻拓本。在刻本上无明以前人收藏印记,只有元至正十年张瑁、李仪古等观款。
清乾隆三十四年,根据淳化四年赐毕士安本,重排重刻为《乾隆御制淳化阁帖》。此为毕氏原刻初拓本。乾隆重刻后,原石不知所在,但有此乾隆钦定重刻拓本传世,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本后文详述。
三祖本现世,价值连城
在清朝初年,有一份名为“淳化四年赐毕士安本”的珍贵文献,此文献原为明晋府所藏,后转至孙承泽手中,最终在清初被收入内府。因其历史地位,人们常称之为“祖石本”,乾隆皇帝还曾下令重刻。宋代学者汪逵在《阁帖辨记》中记载,这份文献是以木刻形式制作,共计一百八十四块木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文字。每段文字旁边都标有一、二、三、四的编号,或是刻有名字,有时还能见到银锭的印痕,这些都是木刻的特征。
此外,宋代魏王府的版本,经过王淮等人的题跋,最终由李宗瀚收藏,其中的六、七、八三卷的银锭痕迹非常明显,是银锭原拓的证明。
淳化阁帖南宋国子监祖本
(十卷,历代各家书)
一,历代帝王书。
二、三、四,历代名臣法帖。
五,诸家古法书。
六,七、八、晋王羲之书。
九、十、晋王献之书。共计百零五人书。
在上海许翰卿家中,收藏有完整的《淳化阁帖》十卷,上面有明万历丙午六月潘祖纯的题跋,被认为是修内司本。李宗瀚旧藏有宣统己酉八月李翊煌跋本,这个版本在刻印、纸张、墨色方面都极为出色,是宋代拓本的佳作,其摹刻有银锭纹,表明是重刻的原银锭本。许氏的藏本在日本被印制并流传多部。这个版本现在可能藏于上海博物馆。
图片
1996年3月,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就要到美国去参加“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艺术展”的谈判。出发前,启功先生把她和当时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现中国书协主席)叫去,对她说:“这次去美国,你能不能去找一位叫安思远的人,据说他藏有《淳化阁帖》,请他拿到北京展览。我不见到宋刻真本,死不瞑目。”王立梅成功联系到安思远,并提出用清代朝珠交换,但未能成行。
2003年4月7日晚,安思远家,王立梅提出收购《淳化阁帖》的意愿。安思远告诉她:我希望《淳化阁帖》回到中国,所以我对日本人开出的价是1100万美元,对其他中国人开价是600万或550万美元,我知道您是为国家买,给您的价格是450万美元。此价格已经创下当时碑帖价格的最高纪录。
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同意此价格,并指示王立梅带回《淳化阁帖》。王立梅在纽约取走《淳化阁帖》,并于4月12日晚安全抵达北京。
图片
第二天上午,王立梅电话向启功报告:“《淳化阁帖》已经永远回到了祖国!”启功高兴极了,一再说:“这太好了,这是真正的国宝回归呀!”
2003年4月14日晚,一列神秘的车队在夜色遮掩下,一路疾驰,驶入坐落于上海人民广场一侧的上海博物馆,护送的正是刚从美国回归的《淳化阁帖》。汪庆正等六七位书画碑帖专家当晚进行了仔细查看,确认这四卷《淳化阁帖》是存世最善本。
对《淳化阁帖》回归一事,启功先生后来评价说:“《阁帖》的回归,是解放以来回归文物中的一件大事,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可谓是物得其所,是再好不过的了。”
图片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发现帖中存在多处南宋绍兴时期杭州刻工姓名(许全胜、顾音海对此亦有贡献),首次确定了这一套宋拓即是南宋诞生于杭州的绍兴国子监本。
安思远虽然是国际顶级中国文物收藏家和精明的生意人,但他对《淳化阁帖南宋国子监祖本》的地位还是低估了。作为中国人写字的圣经的《淳化阁帖》,硕果仅存的宋拓本《淳化阁帖南宋国子监祖本》(汪庆正研究结果为北宋拓)是中华文物中皇冠上的明珠,属于无价之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将《淳化阁帖南宋国子监祖本》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淳化阁帖南宋国子监祖本》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海证金融配资,信钰证券,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