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日,有的Labubu仿冒工厂突然停工清货。
6月9日,第一财经记者以采购方身份向东莞一家Labubu仿冒工厂相关负责人咨询时,该负责人透露,当时工厂订单火爆,众多客户纷纷前来批发Labubu仿冒品。然而,由于工厂产能有限,每日仅能生产上万只,因此若记者想要批发,还需排队等候。彼时,市场对Labubu仿冒品的需求可见一斑。
但仅仅过了几天后,情况便急转直下。6月12日晚上,该负责人在微信上询问记者是否还需要Labubu仿冒品,并表示价格为38元一只,且强调是“最高品质的货……都是新货”。而到了6月13日早晨,该负责人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三代裸娃500套共3000只……工厂停工清货,要的现在来!”
无独有偶,6月13日,东莞另一家Labubu仿冒工厂相关负责人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们的工厂目前同样停产了Labubu仿冒品。与此同时,该负责人还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可见范围由“每天可见”设置为“最近半年可见”。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在相关社交平台上,部分Labubu仿冒工厂的个人账号也删除了所有展示Labubu仿冒品的视频。
当记者向上述两家东莞Labubu仿冒品工厂相关负责人询问突然停工的原因时,他们均未给予正面回答。不过,结合近期公开信息,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据媒体近日报道,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生产和销售Labubu必须获得正版授权,对于盗版行为,监管部门一直采取严打态度。
从上述Labubu仿冒品工厂相关负责人此前向记者发来的相关图片的视频上看,他们仿造的产品与Labubu真品并无差别。
广东信琅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夏爽在6月6日撰文一篇题为《从拉布布(Labubu)看潮玩IP版权归属与商业授权法律风险》的文章指出,在判定“山寨拉布布(Labubu)”是否构成侵权时,主要依据著作权法中的相关规定。文章称,从实质性相似角度来看,如果山寨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等与正版拉布布(Labubu)形象高度相似,普通消费者在正常认知情况下,容易对两者产生混淆,误认为山寨产品与正版存在关联,那么就满足了侵权认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Labubu作为知名潮玩品牌,拥有巨量的粉丝群体和较高的市场价值。2024年,Labubu相关系列收入同比暴增726.6%,成为泡泡玛特旗下营收第一的IP。在二手市场,Labubu的价格更是一路飙涨,原价594元的整盒3.0盲盒飙涨至1800元,单个99 元的3.0搪胶盲盒,价格炒到250元到460元不等,隐藏款 “本我” 则高达近3000元,部分联名款如Labubu vans原价599元,30日交易均价为13070.55元。
Labubu的爆火直接拉动泡泡玛特业绩与股价双飙升。2024年,泡泡玛特营收达 130.38 亿元,市值从低谷一路攀升至6月9日的3368亿港元,成为谷子经济中首只10倍大牛股。
近年来,随着潮玩市场的火爆,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纷纷仿冒Labubu等热门潮玩产品。这些仿冒品不仅质量参差不齐,既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正版品牌的声誉和市场秩序造成了冲击。
对此,有律师指出,对于仿冒者,权利人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有关部门也可以依据法律规定,主动执法,维护市场秩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南英
必读 相关阅读上市公司“蹭热点”的套路如出一辙,这些企业深谙市场心理,往往通过互动易平台、公众号或机构调研等渠道,以模棱两可的表述与市场热点建立联系。
216 8小时前5月经济平稳运行,消费增速大幅回升;美联储继续按兵不动。
233 06-21 12:37这种热潮并非偶然,中国IP经济的崛起是文化自信与商业创新共振的产物。
7 1087 06-18 19:01巴掌大的“娃娃”撬动着惊人的消费力,也在突破“娃圈”文化、情绪消费的新可能。
8 318 06-14 21:28Labubu大火,带动全球消费者上中国跨境电商平台抢购。
115 06-06 11:29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海证金融配资,信钰证券,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