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以古为师,悉心交流!敬请关注收藏“大成国学堂”!一古今第一帖,书法家共祖
《淳化阁帖》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不仅是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更是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法帖,即将古代书法家的墨迹经过精细的双钩描摹,刻于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成册,为后世书法爱好者和学者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淳化阁帖》共10卷,涵盖了先秦至隋唐时期一千多年的书法精华,收录了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在内的103位大家的420篇作品。
图片
在宋代的书坛上,法帖的刊刻无疑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成就。宋太宗,继承了他兄长宋太祖的遗志,放弃了军事扩张,转而致力于文化和文学的繁荣。他特别注重书法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法帖的刻印。
在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他决定将秘阁中珍藏的历代书法作品公之于众。他命令侍书学士王著对这些作品进行编撰和排序,并将它们精心摹刻在枣木板上。这些法帖被分为十卷,其中一卷被赏赐给大臣,而其他副本则未再公开赐予。
不幸的是,这些木板后来在一次火灾中毁于一旦。《淳化阁帖》的问世,成为了古代书法作品得以流传的重要途径。这些摹刻作品不仅逼真地再现了原作的风貌,而且完整地保留了作品的精神内涵,因此被誉为众多法帖中的翘楚。
图片
《淳化阁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首次在卷首使用了“法帖”这一名称,成为书法范本中最早以此命名的作品,因此被尊称为法帖的鼻祖。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书法真迹,而且其摹勒的精准和精神的完整,使其被誉为法帖之冠。此帖的刊行,开启了宋代官私刻帖的风气,对后来的书法范本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南宋时期的《二王府帖》、《绍兴国子监帖》等,都是直接翻刻或以《淳化阁帖》为蓝本的版本。在其影响下,后来的法帖作品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借鉴,也在命名上沿袭了这一传统。
《淳化阁帖》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它们占据了全帖近一半的篇幅。这些作品的收录,不仅展示了二王书法的艺术魅力,也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此外,帖中还收录了魏钟繇和晋代名家的书法,进一步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
图片
《淳化阁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收录的书法作品上,更在于它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为宋代行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且其收录的多种书体,如草书、行书等,也为后世书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奠定了基础。尽管后来金石学和小学的兴起,使得学者们开始重视碑刻,但《淳化阁帖》的地位和影响依然不可动摇。
《淳化阁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也为研究古代书法、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尽管原石已毁,但其精神和影响永存,成为连接古今书法艺术的桥梁。在清代三百年的书学昌盛中,《淳化阁帖》的印记无处不在,它如同佛教中的千佛化身,启迪和影响了无数书法爱好者和学者。
图片
总之,《淳化阁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高峰。它凝聚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底蕴,是文化“根”的国宝,是中华民族的圣物。这一发现,无疑为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由于《淳化阁帖》的原石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一场火灾中被毁,使得初拓本变得极为珍贵。此后,各种翻刻本层出不穷,如《庆历长沙帖》、《大观帖》等,它们或增减重编,或续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传承体系。
此帖收有历代帝王、名臣及诸家古法帖,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等的法帖,其中羲、献父子书迹几占全帖之半,早期官拓本为当世所珍重,大臣登中书省与枢密院二府者,始得赐帖一部,而不及百年,官拓本即已极为难求。
《淳化阁帖》中除了介绍二王的书法,更把魏钟繇和晋名家的书法做了一番探寻。自《淳化阁帖》问世后,为宋代官私刻帖开创了风气,到了南宋,其风更盛。有直接翻刻《淳化阁帖》者,如《二王府帖》、南宋《绍兴国子监帖》、《淳熙修内司帖》、《贾似道刻本》、《泉州本》、《肃府本》及清内府重刻《淳化阁帖》等,除直接按照《淳化》摹刻外,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以淳化为本,加以增减重编者,如《庆历长沙帖》、《大观帖》,一种是《淳化》的续编者,如《元祐秘阁续法帖》、《淳熙秘阁续法帖》、《绛帖》等。
因为这些法帖所收,皆唐以前名家手迹,与碑刻异趣,也就直接影响到后来的书家。然而,那些增减之后的诸帖,复演为武冈帖、福清本与彭州本等化身。除《淳化阁帖》系统外,宋及以后各朝公私摹刻丛帖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而这些法帖也就成为宋至清习书练字者的主要范本。
一部《淳化阁帖》楷书成分绝少。大多是“稿本”之体,这是时代的趋势所成。这种法帖的优点是,它可以容纳较多不同形式的书体面貌,比丰碑巨碣捶拓方便。可以说是一大优点。《淳化阁帖》对我国书体流传,尤其对宋代行书发展,确确实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自清乾嘉年间金石、小学兴起,引起学者们对宋以前碑版刻石的重视,于是,碑碣、摩崖文字乃重为书家钻研对象。
但由于法帖自宋以后,摹勒翻刻既多,难免笔画有误,笔意失真,故自清中叶学者以碑版多作直接书石而加镌刻,能存原作笔意,而有尊碑抑帖之说。实则碑与帖各具其妙:碑,方严深刻,气势雄强;帖,妍雅飞逸,意态潇洒。两者各有千秋。
《淳化阁帖》问世后,当时据《淳化阁帖》再辑,再翻之帖,亦不计其数。金、元两代,刻帖较少,至明、清复盛。直至近代摄影、印刷术的高度发达,刻帖才告终止。近代最后刻的巨帙法帖,是霍邱裴氏《壮陶阁法帖》,共48卷。我国刻帖的历史,可云:“始于《淳化阁》,终于《壮陶阁帖》。”
图片
二化身千万,泽被华夏
历代对阁帖的传刻不计其数,被誉为“帖学之祖”。然而,它也存在诸多缺陷,如编排混乱。特别是第五卷中,李斯的作品实际上是唐代李阳冰所书的《裴公碑》。另外,唐宋时期的儋书排列在隋朝之前,这一点历代评论家多有批评。尽管如此,淳化阁帖成为汇集前人翰墨的典范。如今,能得到宋代的刻本或重刻本,就如同获得珍宝一般珍贵。
阁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太宗赵炅在河南开封的宋内府所刻,这一事实自宋代以来就有记载。
泉州本之《阁帖》,其确切雕刻年代,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合肥李谓侯所藏之十卷拓本,部分为后补,终归上海博物馆。张伯英所集之七八卷,则入藏故宫博物院。何宝善(楚侯)所藏四卷,宋明旧装,第八卷“迈”误作“迁”,尤为特色。
泉州刻本,风格迥异,有字体肥者,有字体瘦者。所谓明刻本,或为明代翻刻之作,泉州本多见“迈”误作“迁”。贾似道旧藏,第九卷“团”字误刻,尚待考究。
图片
沈寐叟(曾植)题跋中提及,其所见残本宋拓阁帖第九卷,为王寅秋海王村肆所得,墨色古雅,刻工精细,质感厚重。顾从义记潘氏祖本第九卷,异于泉州本,略近肃府本。孙北海、翁潭溪皆认为肃府本近古本,观此版本,更坚信之。其朴拙而实腴润之风,非肃府本所能及。
潘氏祖本,初藏于梁蕉林家,后归陈伯恭。自陈家流出,郭兰石曾有幸一睹。泉州本《阁帖》,虽年代未详,风格各异,然其历史价值,不容小觑。
现存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泉州本淳化阁帖王右军书》是现存各泉州本的佼佼者,相较诸多淳化阁本,王羲之笔意留存极其精彩,点画凝重却又飞动,法度严谨而个性张扬,真正能够诠释什么叫“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难得的王右军极品法帖!
(待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海证金融配资,信钰证券,启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